在2006年的街头,如果你手持一部金光闪闪的诺基亚8800,就会被认作是名流或富豪。当这款手机定价被推高至2000美金,它就不再是通讯工具,而是身份的标志。为什么同样的产品,价格不同,感觉却天差地别?有些产品仅是价格多了一个零,却更受追捧,因为它已不再是原来的产品。

要不要使用免费策略?

关于定价策略,许多创业者会考虑采用免费模式吸引用户。虽然免费策略曾一度流行,但孙院长指出,这种策略只适用于特定时期、特定领域、特定品牌和特定产品,它并不具普遍性。

什么是“特定时期”?例如,移动互联网起步阶段、互联网行业转折点或新兴行业出现的关键时刻。特定产品如杀毒软件、电子邮箱或SaaS服务等。在这些情形下,免费可能是一个有效策略。

所以,许多创业者的商业计划书常常喜欢这样写:我的产品是免费的,一旦我获得了大量用户,就可以通过其它产品来实现盈利。

但这种模式面临的挑战非常大。首先,你需要考虑你的产品是否是用户的刚需。如果是,那么用户通常愿意为之付费,而不应该免费提供。如果不是刚需,即使免费,也难以留住用户,更别提实现盈利。

免费策略还涉及另一个重要问题:成本。只有极少数企业能够获得大量资金,通过烧钱来赢得市场。免费不是简单地在大街上随便发,而是需要解决市场营销的七个步骤,需要精准地找到目标用户,向他们介绍产品,确保他们使用,这个过程需要巨大的成本投入。

最后,即使你完成了所有步骤,如果产品真正满足了用户需求,他们自然会买。但如果不是,即便免费给也无济于事。

因此,孙院长提醒大家:免费策略需要谨慎使用。先免费再收费,或先低价占市场,再提价获取利润,这是鸵鸟政策,将矛盾转移给了未来,本质上是不成立的。

价格是一个体系

怎么设计价格其实是个学问,首先价格是一个体系。

很多人只看到出厂价,却忽略了整个体系的影响。例如,作为品牌厂商,定价不仅要考虑自身,还需为代理商、分销商、批发商、零售商留出利润空间。传统上,每一级通常有10%-15%的利润空间。

消费品一般会有一级批发商,二级批发商,‍‍然后才到零售商。

很多人尝试着减少中间商,想从一级批发商直接到零售商,孙院长表示,这其实很难。因为每一级都有它的价值和优势。

通常一级批发商是资金平台,负责资金流通,出钱拿货,因为二级经销商和零售商往往做不到现款现货;二级批发商处理货物分销;零售商则直接面向消费者销售。这种层级结构,让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贡献,因此每个环节需要保留一定的利润空间。

有人尝试简化这个体系,比如小米最初直接在线上销售,没有中间商赚差价,从而提供低价、高性能的产品。一开始确实是做到了。

然而,小米最终也走到了线下,一来是因为线下有其独特的优势,线上、线下结合才是完整的渠道;二来流量的成本越来越高,线上销售依旧要解决市场营销的七个步骤,让足够多的人知道、了解后下单,而实现销售的过程像一个漏斗,这里要投入大量广告费。因此线上未必比线下的一些渠道便宜。

价格是可以灵活调整的体系

以租代售模式值得思考

价格是一个体系,它可以变化出许多模式,我们可以调整产品、渠道、推广相关要素,演变出多种价格策略。例如低定价策略(渗透定价)、高定价策略(撇脂定价)、分期付款等。

为了拓展同学们的思路,孙院长特别提到了“以租代售”模式,这是许多同学没考虑过,却行之有效的模式。这种策略不仅适用于SaaS产品,还广泛应用于其它领域。

以洗碗机为例,许多国外餐厅并不直接购买洗碗机,而是选择租赁。餐厅每月支付固定租金,一旦设备出现问题,打个电话就可让租赁公司上门维修。这种模式可以为餐厅带来方便和成本效益。

孙院长还提到了炒菜机器人项目。对于餐厅而言,购买一套昂贵的设备可能不划算,但如果以租赁的方式,成本变得更合理。

例如,一个厨师年薪可能高达8万美金,而如果餐厅只需支付2万美金的年租金,就能使用这套设备,餐厅对炒菜机器人的接受度就变得很高。此外,从第二年开始逐年降低租金,这样的商业模式就变得更有吸引力了。

同样的产品,通过调整定价策略——从出售转变为租赁,可以打开新的市场机会。但是否有效,需要创业者去尝试。如果试验结果不理想,创业者应该深入倾听用户真实的声音,这样才能找到根本的答案。

定价的方法与策略

具体定价怎么定?

许多人本能的反应就是在成本上加几成利润。但孙院长认为,价格趋势与成本并不完全相关。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成本导向、市场导向、顾客导向、竞争导向这些名词,并不太有意义。

给产品定价,有点像菜市场卖白菜一样,你漫天要价,他坐地还钱,本质还是追求一个供需关系的平衡。例如,过去特斯拉的定价就与成本没有必然关系,在没有竞争对手时,尽管它成本不那么高,却也定了一个高价;而在竞争对手多了之后,特斯拉就率先降价。

孙院长认为,定价主要可以遵循两个原则:

原则一:定价必须远高于成本,要有足够的利润空间。

定价必须远高于成本,不能贴着成本定,需要保有足够的利润空间。

创业者常常遇到的问题是:年初做预算时是盈利的,年底一算账却是赔的。为什么赔?因为有许多成本没算进去,或者预计的销量没完成。

我们往往低估成本,高估收入。销量80万台和100万台的成本不一样。实际经营过程中,还有许多容易忽视的成本,如三包、运输、退换货以及市场推广等带来的成本与费用。

很多人只有亲自经营才会明白,例如退换货不仅要承担运费,还可能要承担维修、报废的损失。因此,可能退换货率是5%时是盈利的,但到了15%就得赔钱。

因此,在产品定价时,要远高于成本,留足足够的利润空间。不要以为用成本乘以1.5就是产品的价格,其实你可以乘以3、乘以4。但如果只是成本乘以1.1,那样做起来就比较辛苦了。许多化妆品的成本与售价比甚至要达到1:10才能盈利。

原则二:定用户接受的价格。

我们需要定出用户能够接受的价格,如果用户不接受,价格也就无效了。所以,最终的定价其实是供需关系的结果。如果有很多人愿意接受这个价,那就可以定这个价格。

那么用户有哪些典型特征呢?孙院长指出,任何产品的用户群都是分层的。

首先,第一层用户群是那些不差钱、喜欢尝试新鲜事物的人。他们类似于那些总是愿意加价购买最新款苹果手机的用户。这类用户愿意为新品支付高价,大约占目标用户的10%。因此,产品首先应满足这部分用户的需求。

第二层用户群是那些跟风型用户。他们对价格敏感,但会在价格合理或周围人都购买时跟随购买。

这类用户分为两种:一种是纯粹从众型,看到身边的朋友都买了,自己也要买;另一种是追求性价比的从众型,如果价格太贵就不买,但如果价格合适,且身边朋友都买了,他们也会跟进购买。

孙院长用早期汽车中控锁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最初,只有少数人会选择安装中控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安装,直到它成为了普遍现象。

最后一层用户则是永远不会成为你的客户。无论价格如何降低,他们总会有自己的方式,例如将产品的配方拆解,在网上自行组合。这部分用户大约占10%到15%。

他还强调,不要试图满足那些永远不会购买的用户,因为成本和回报完全不成比例。他认为,薄利多销不是好产品的标志,而物美价廉是一个伪命题。真正的策略是满足刚需,提供足够好的产品,并定出合理的利润,这样更有可能成功。

孙院长提醒大家,做低客单价和低毛利的产品其实很辛苦,有点像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为什么会是低客单价、低毛利?除了可能定价不当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产品不够好,需求不够刚性。

另外,价格应该保持坚挺,打折促销并非长久之计。本质上,如果产品本身不够好,降价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关键还是要优化产品。

via公众号:昆仑学堂体系型创业课(klxt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