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一届双十一的活动最简单粗暴,直接全场五折。

而近几年的“618”和“双十一”活动规则越来越复杂,签到、浏览、限时券、品类券、商家券、平台券、满减不叠加等等活动层出不穷,也让越来越多的用户感叹:不买立省百分百。

为什么“618”和“双十一”的活动规则越来越复杂?其中最本质的原因在于“价格歧视”。

价格歧视实质上是一种价格差异,通常指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在向不同的接受者提供相同等级、相同质量的商品或服务时,在接受者之间实行不同的销售价格或收费标准。经营者没有正当理由,就同一种商品或者服务,对若干买主实行不同的售价,则构成价格歧视行为。

杀熟实际上也是一种价格歧视。

在“618”和“双十一”的表现则是:

假设一件商品成本为50元,有两个消费者A和B分别愿意花100元和80元来购买此商品,那么最好的定价策略是什么样的呢?

  • 定100元,B就不会购买,此时A购买,赚50元。
  • 定80元,两个人都购买,赚60元。

但歧视最好的定价策略是定价100元,然后发放20元优惠券给B,一般情况下,A愿意花100元购买商品,B不愿意,就会花费时间去找20元优惠券,最终以80元的价格俩购买,这就是价格歧视。

此时商品赚80元。

而这类优惠券会在不易察觉的渠道方法,如果是价格不敏感的人会以原价购买商品,如果价格敏感的人,就会想办法获得优惠券,以更低价格购买商品。

还有一个原因是“价格混淆”。

在商业活动中,商家为了掩盖商品的真实价格而对定价规则进行复杂化的过程。这会造成买家比价困难,为企业争取更多的利润空间。

比如双十一,现在的淘宝、京东、拼多多等都会参与,如果平台都设置一样的优惠策略,如打五折,那么消费者就会非常容易比价。

假设一瓶精华,A平台原价1500元,B平台1450元,C平台1550元,五折之后,仍然B平台最便宜,那么消费者就会都去B平台购买。

但是,如果不再是打五折,而是用这样的策略:在原价的基础上先打8折,如果消费满3000再返还300元购物券,然后赠送平台3000积分,而这3000积分又可以兑换平台的年会卡,年会卡在平台的自营商品里又可以打9折。

这样的策略下,消费者很难分清谁更便宜谁更贵,再加上平台自身会出一些平台补贴激励,消费者就会产品一种“在同一家买的越多越便宜”的错觉,从而选择只在一家购买。

实际上,不买立省百分百不是没有道理,对于消费者来说,尽可能购买自己需要的和用得上的商品,如果觉得自己时间比较宝贵,就没有必要去为了省一点钱浪费自己的时间。

如果需要囤一些作为以后能用得上的用得着的商品,可以仔细的花一点时间研究一下优惠的规则,小心掉入价格混淆的“陷阱”。

via公众号:N天认识一个(mx147258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