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GC是什么意思? UGC全称是User-generated Content。单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就是用户生产内容,内容输出的对象是普通用户,在亚文化场景下,经过自发生产,自主传播,并且具有消费可能性的价值内容。

我们会发现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大众从最开始的被动接受信息到现在,成为主动内容创造者和传播者报纸、收音机、电视到现在抖音、快手、小红书等等。互联网让大众生产内容,让内容最大程度地获取了社交认同感和经济利益,不过这逐渐也成为了内容运营面临的最大问题:

  • 1.如何找出高价值的UGC用户?
  • 2.如何刺激用户持续产出内容?
  • 3.如何让用户产出高价值内容?

既然要让用户产出内容,那么首先是不是得让其愿意使用我们的产品呢?

清晰流畅的产品使用引导

此处内容针对于任意产品都是值得参考的,主要挖掘底层逻辑。

当我们作为一个新用户进入一个全新的内容平台时,我们是不是基本不会在第一时间发表任何内容呢,仔细回想一下貌似确实是那么一回事。

除非在之前对这款产品有所了解了,所以无论是否有潜力成为内容贡献者,他都不会第一时间生产内容。这叫“观望期”,可以比喻成人类在新环境下的学习过程,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好的引导非常重要。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引导”非产品的使用规则,而是要帮助他找到对产品的“归属感”。归属感对处于陌生环境下的人来说尤为重要!所以说一开始我们实际上就可以对用户展开归属感的攻势

以内容为核心的社交产品,应该如何做好UGC运营?-火擎网
  • 例子1:以上是小红书和微博手机号注册之后请至少选择xxx个你的兴趣,看起来是命令,其实已经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筛选目标用户,二是授权一种潜在的心理契约(我自行选择了我的专属内容或这个产品有我感兴趣的内容)
  • 例子2:定制“好友关系”通过手机号关联筛选出通讯录好友,这就是在告诉用户,你的朋友都在用这个产品,你怎么能落后呢?
以内容为核心的社交产品,应该如何做好UGC运营?-火擎网

在系统加载完毕后用户就该进入产品页面了,对于首次用户来说,此时他将会漫无目的进行浏览,只会习惯性的滑动。

我们在设计产品的时候要很清楚的知道以上这一点,然后对其再次展开策略性攻击在浏览路径的间隙进行体验式的引导:你需要他知道什么功能?你想要他做点什么?然后再做什么?比如说:个人资料的完善、小而美的手势或者话术引导关注、点赞、收藏、互动、内容的发布等等。

提高完成率的情况下可以辅以轻量级的任务和奖励什么专属形象、解锁功能、经验值、头衔或奖励都是可以的。只有把体验做到轻松易懂,让用户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熟悉和磨合产品,从而才有机会进行内容的生产和尝试。

以内容为核心的社交产品,应该如何做好UGC运营?-火擎网

通过利益提高黏性

说句很现实的话,其实用户都是为了利益而来的,而非情怀。当然情怀所满足的也是用户所追求的个人价值实现。我们要清楚认识到你的高价值贡献者就是对你产品所提供的利益具备极高黏性的那批人。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实际的收益类在虚拟的世界产出内容可以获得经济收益(当然不是所有人都会心动的)

这里的经济收益有2种:一是希望自己生产的内容得到等值的认可和关注;另一种是希望得到直接的物质收益举例:部分短视频/自媒体平台创作达到一定的播放量/浏览量是有货币收益的。

虚拟收益类:除了货币之外更多精神层面的收益比如说:受到关注、释放情绪、获取信息、分享、获取荣誉等,这里就不一一举例说明了。虚荣心的满足、价值的认同。

亚文化关系类:这类收益纯碎是依靠文化兴趣和文化追崇为动力产生的与兴趣、爱好相切合将会成为主动性驱动力。

社交诉求社交是人性使然,是基础诉求,一方面来平台上的消费用户不仅需要去获取好的内容,他们更渴望与自己追崇的人产生互动和关系;且贡献者的产出也需要得到反馈双方,甚至三方的互动能产生奇效,更能加强贡献者的内容生产。

PGC内容生产

对于很多产品来说,用户生产内容是不可控制的质量也是参差不齐的,所以我们需要给予贡献者一些引导之前在知乎上看过一个段子,把100个艺术家放到广场中央做创作,但是在不给任何命题也没有引导的情况下,艺术家们也感到迷茫。

这就好比我们的UGC缺乏限定条件,用户来到平台上做内容生产就会陷入极度迷茫我们需要提供已经设定的清晰内容范本,提前进行一定程度的内容填充,对于自主生产的内容一定要具备高价值,不断试水测试 然后调整;他将承载着给予贡献者引导方向和传递产品调性。

针对于内容生产时的引导和注意格式、长度、合理字数、步骤都需要做好预估。

以内容为核心的社交产品,应该如何做好UGC运营?-火擎网

核心GUC用户的筛选

在做了前期内容引导之后,可以尝试邀请一些具备内容产出能力和动机的核心用户参与共同生产。不管是寻找权威或者知名的GUC用户入驻平台,还是从平台挖掘高潜力GUC用户,我们都要有一套筛选准则:

寻找文化观念偏好属性的贡献者:这里的文化指的不是我们个人喜好,更多的是一种文化氛围,可以理解为一种虚拟的文化态度如:思考、理智、二次元、好奇心重等贡献者的文化观念偏好是否和产品所希望表达或已经定性的文化相匹配。

如果相匹配将会潜意识的驱动内容的创造每个人的文化属性随着生存背景和经历各有不同,大家的文化观念都是具备差异化的,产品中大众用户群所折射出来的文化导向也客观决定了我们产品的调性。

生活关联度:生活场景是否匹配他们的使用习惯,他们是否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一个质量较高的UGC,是否能保持一个内容产出频次果如果与贡献者的生活习惯不匹配,没有时间、无法保持产出频、那么将不属于我们的高价值贡献者。

时间占比:面对同质化产品普遍存在的情况下大家都会争相竞抢的,对于大多数贡献者来讲他们会在多个平台抛头露面,这批人在平台上的时间自然就会缩短,贡献能力也受到限制因此在培养贡献者的时候这也是一个衡量标准,可以去发掘一部分长期驻守在平台的草根内容原住民,把他们培养成为我们的核心贡献者。

当然预算充值的情况 下,我们也是可以考虑通过高利益的方式去驱动,但是这并不可持久 他会让产品处于亚健康状态。

运营激励

让用户产出高价值内容除了以上的利益驱动之外,我们还需设置合理的运营激励,不仅需要赋能贡献者创作动力,还需通过优胜劣汰的模式竞争,提升贡献者生产质量和优化内容。

排序激励:排行榜进行强曝光展示;推荐榜,鼓励及推荐高质量贡献者;置顶,优质内容置顶曝光;定向推送,通过数据推荐给感兴趣的用户。

差异化功能:用户需求千万,针对不同程度用户提供差异化功能服务比如:不对外开放的高级权限、达标贡献值可进行勋章及认证,形成个性化标签  通过植树累计、互动累计、评分等多维度的阶梯功能服务。

创作变现创作变现:对于创作者我们应该尊重其创作成果,极大的为其提供虚拟或者实质的变现,前期可以进行机器互动(点赞、评论)激励持续创作,粉丝关注、打赏、内容变现、资源置换、广告收益直播打赏、公众平台的广告收益、达到一定阅读量/播放量给与奖励等,在这里遵循一个原则:竟可能的在消费者身上获取变现(羊毛出在羊身上)。

打造内容流动的良性生态循环

我们需要认清一个事实,奖励机制和运营手段都不是留存UGC用户和保证质量的最终方法。

通过UGC贡献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让其在平台上获取认可,结交更多同类的用户,形成具备相同文化认知的群体,用户通过点赞打赏等方式鼓励UGC生产,通过话题热度评论反馈内容质量以此让内容形成黏性很高的互动这才是我们要的预期结果“文化”是一种变成了习惯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价值,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了一群人的集体意识。

建立深度用户关系本质上还是要从内容、文化、社群入手。

内容前面已经聊过了,这里就不重复了,文化价值的输出不单单是依靠简单的问题内容就能产生的,需要多种维度的内容和活动形式结合用户的生活兴趣场景,让用户真正感知到这种文化的存在,我们需要去挖掘用户互动场景。

在线上可以结合平台调性的内容活动:话题、观点pk、讨论或者其他文化价值产品资源互动在线下:结合生活场景,举办用户线下主题活动、展览、讨论会等在线下结合生活场景,举办用户线下主题活动、展览、讨论会等在这个过程中平台与贡献者、消费者形成很好的三方互动,品牌效应也就变成一种势能随着裂变式传播了以此良性循环。

最后还缺一点:在逐渐形成文化氛围之后建立社群,通过社群不仅能加强社交诉求还能反过来承载着内容和文化,提升用户的参与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生理需求及归属需求...

三者相辅相成形成良性循环!

以上内容实际上不仅限于UGC产品:产品策略性攻势的引导、利益黏性的构架及最后产品文化调性的形成可结合与任意行业进行深度思考。

via公众号:聊点运营(gh_272baef6c3ed)